全国
全国
直辖市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华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华南
广东
广西
福建
海南
华中
湖北
湖南
江西
河南
华北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西南
四川
云南
贵州
西藏
西北
陕西
新疆
青海
宁夏
甘肃
港澳台
香港
澳门
台湾
宜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春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的通知
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宜阳新区管委会、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宜春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执行。 2023年9月18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宜春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8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的通知》(赣府字〔2023〕40号)精神,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不断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以打造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版为抓手,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升级产业链、提升创新链、融畅供应链、培育生态链、优化服务链,全力构建彰显宜春特色的“1+3+N”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建设江西综合实力强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2. 发展目标 到2026年,力争实现“869”目标,即:深耕新能源(锂电)、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建材家具、生物医药(大健康)、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富硒)、先进装备制造、纺织鞋服8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赛道,保持制造业量的合理增长;实施链主企业选育、科技创新、产业链协同、平台提升、数字化转型、企业梯度培育6个专项行动,实现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挺进“全国先进制造业五十强市”。 二、发展重点 1. 新能源(锂电)产业链。做大做强宜春经开区国家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宜春袁州锂电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中国·万载锂电新材料基地、奉新省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宜丰省级绿色高效储能系统循环产业集群,加快突破和应用含锂瓷土矿高效提锂和尾砂锂渣消纳处理技术,加大高性能正极材料、储能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等领域招引力度,着重铝塑膜、动力电池、新能源电机等领域培育力度,保持碳酸锂、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等领域领先优势,支持废旧锂电池梯度利用和回收技术研发。到2026年,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2500亿元,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重要集聚区。 2. 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丰城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中国再生铝基地、樟树省级盐化基地、万载全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为发展重点,培育再生稀贵金属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推动再生铜、再生铝、再生塑料等再生资源迈向价值链高端,发展铅蓄电池应用回收,拓展废旧汽车回收拆解及再制造,力争在汽车变速器、前后桥、结构件、传动系统等零部件再制造领域取得突破。到2026年,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示范基地。 3. 建材家具产业链。推进高安建筑陶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丰城省级精品陶瓷产业基地、樟树中国金属家具产业基地建设,加快突破建筑陶瓷岩板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应用。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需要,主要发展绿色低碳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积极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公共建筑发展。加速推动传统金属家具智能化、高端化、定制化迭代升级,积极承接引入一批智能控制面板等核心部件配套企业。到2026年,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建材家具制造与贸易中心。 4. 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链。围绕樟树中药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袁州医药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深入实施“中国药都”振兴工程,巩固发展中药,重点做强中药饮片,做大优势中成药品种,加大中药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力度。提升发展化学药,加快引进市场潜力大、临床价值高的“首仿、高仿”制剂项目。以生物制药CMO为切入点,突破发展生物药。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其中核心制造业环节突破300亿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5. 电子信息产业链。支持宜春经开区省级5G科技产业基地、高安国家绿色光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靖安省级绿色照明产业基地围绕半导体照明及显示、智能终端重点领域,加速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关键电子材料及专用设备新型电子产业发展。推动半导体照明技术与智能硬件、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跨界融合,推动智慧照明发展。鼓励引进发展系列化印刷电路板项目,不断提升中高端PCB产品比重。到2026年,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元器件配套生产基地。 6. 绿色食品(富硒)产业链。以上高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丰城省级生物食品产业基地、万载省级有机食品产业集群为重点,积极培育富硒功能食品、饮品和保健品。加快突破质构定量调控、超高压防腐等关键技术以及烘干成熟一体化、自然气候模拟等核心工艺装备,大力发展绿色营养食品。发挥饮料及酒类制品等特色资源和特色产品优势,全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其中核心制造业环节突破300亿元,打造中部地区绿色食品(富硒)产业示范基地。 7.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丰城省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袁州省级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靖安省级硬质合金集群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电梯电机、风电配套电机、港口及船用电机、起重及冶金电机等特殊专用电机,提升发展塔式起重机械、叉车整机、装载机、挖掘机、混凝土机械等工程机械,不断壮大制药装备规模,完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注塑机、压铸机等智能装备。到2026年,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400亿元,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装备生产基地。 8. 纺织鞋服产业链。加快奉新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上高省级鞋业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数字+”纺织鞋服工艺全流程的深度融合,持续增强精品制造和柔性生产能力,重点发展现代纺织、时尚服装、时尚鞋革。鼓励企业提升高品质代加工能力,加快由委托加工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推动宜春纺织鞋服产业转型发展。到2026年,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打造中部地区纺织鞋服产业示范基地。 三、主要举措 (一)实施链主企业选育行动 1. 培育一批。围绕优势产业链动态筛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遴选标准体系,分类开展产业链链主企业遴选,制定“一企一策”定向培育计划,培育若干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实力、带动能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 2. 壮大一批。推进全市工业发展专项、工业技改专项等政策资金重点支持链主企业,加快龙头企业倍增发展。开展产业链整合和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实现重点企业裂变发展。支持链主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着力培育生态型链主企业。 3. 招引一批。完善重点产业链“四图五清单”,聚焦产业链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招引一批具备链主特征的重大产业链项目。发挥已落户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吸引核心配套企业落户。推进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力促产业链项目早投产快见效。 到2026年,全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分别培育2-5家链主企业,营业收入超100亿企业10家以上。 (二)实施科技创新行动 1.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链,积极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的占比明显提升,鼓励和引导知名高校院所、链主企业来宜共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创新平台体系。 2. 强化关键技术攻关。聚焦重点产业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运用“揭榜挂帅”机制实施一批科技攻关专项,发布制造业基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攻关指南,大力推进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组织实施更多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 3.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坚持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引领,企业资金为核心,社会和金融资本为重要补充的研发投入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投入,形成政、银、企协同创新的资金保障机制。 到2026年,全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实现省级创新平台全覆盖,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2—3个,每年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1—2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6%。 (三)实施产业链协同行动 1. 加强供需对接。梳理供需清单,支持重点企业不定期开展线上线下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对接活动,推动首台(套)产品应用推广,促进企业供需对接及时化常态化。聚焦重点产业垂直需求链和横向协作链,实施“靶向招商”。 2. 开展银企合作。依托产业链金融服务团,统筹金融机构资源,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鼓励核心企业整合上下资源建立基于供应链的融资服务平台,实现大中小企业仓储、物流、运输、销售等环节信息互联互通。鼓励金融机构深化同核心企业合作,共建“供应商+核心企业+经销商”融资体系。 3. 发挥协会作用。加快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换届并有效运作,设立“一产一分会”,建立产业联盟,组织开展政企交流会、领军人才培训班等活动。组织召开行业内供应链企业协调对接活动、跨行业配套产品对接活动,实现供需双方线下对接。 到2026年,重点产业链协同配套能力显著提升,全市园区首位和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 90%以上。 (四)实施平台提升行动 1. 统筹规划引领。加快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从市级层面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精准定位各地重点发展细分产业领域,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形成错位发展、区域协同、资源共享、集成推进的格局。 2. 加速集聚发展。围绕首位产业、主导产业,整合要素资源,打造、创建一批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链条配套完整的省级及以上产业基地。支持工业园区优化顶层设计,加快产业集群优化整合,错位发展,推动产业集群提能升级。 3. 推动园区提档。按照企业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要求,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工业园区整体品质,基本形成“大园区+新城”公共服务网络。推广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开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和产出水平。 到2026年,全市实现省级产业基地全覆盖,省级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8000亿元。 (五)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 1. 优化转型路径。推动中小企业智改数转和龙头企业示范引领,鼓励龙头企业和国有企业“一企一战略”深入开展数字化转型。推动智能制造升级改造,分产业分领域打造标杆示范,探索建设“产业大脑”,坚持“链式思维”推动数字化。 2. 强化基础支撑。全面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加大5G基站建设力度,推进IPv6规模部署应用。推进赣西云数据中心、宜春5G+锂资源管理大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加快市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规模化应用。 3. 提升配套服务。推动园区和行业系统开展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加快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数字化诊所”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培育一批细分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充盈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生态资源池。 到2026年,全市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4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以上。 (六)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行动 1. 培育龙头领航企业。实施“百企领航”培育计划,强化与行业知名企业对标对表,实现提质增效和倍增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旗舰型领航企业和百亿级企业。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推动全市更多企业改制、挂牌、上市。 2. 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不断夯实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基础,集聚优质资源催生培育壮大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以及专业化小巨人企业。 3. 加快小微企业提档升级。建立健全小微企业成长辅导机制和走访服务制度,破解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融资、技术、人才等瓶颈和难点,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助推小微企业“升规入统”做优做强。 到2026年,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独角兽”“瞪羚”企业数居全省前列,县县实现本土上市企业零突破。 四、组织实施 市工业强市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产业链推进工作,市工信局牵头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研究制定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工作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市统计局要研究建立产业链统计监测体系,各地各部门要建立产业链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工作协调和政策协同,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各地各部门要将支持产业链发展工作成效纳入本地、本领域年度考核范围。要加大对推进产业链发展经验典型和推进成效的宣传推广力度,营造全社会主抓产业链、齐抓制造业的共识和氛围。 附件:1. 宜春市新能源(锂电)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2. 宜春市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3. 宜春市建材家具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4. 宜春市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5. 宜春市电子信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6. 宜春市绿色食品(富硒)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7. 宜春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8. 宜春市纺织鞋服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9. 宜春市制造业链主企业选育行动方案(2023—2026年) 10. 宜春市制造业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3—2026年) 11. 宜春市制造业产业链协同行动方案(2023—2026年) 12. 宜春市制造业平台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6年) 13. 宜春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3—2026年) 14. 宜春市制造业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方案(2023—2026年) 附件1 宜春市新能源(锂电)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根据《宜春市锂电新能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0年)》,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现代化产业链为目标,以锂电产业为重点,跟踪培育未来新能源行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优链稳链,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增强全市新能源(锂电)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按照“一区多园三基地”布局,巩固现有锂电产业基础,加快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迈进,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力争到2026年,全市锂电新能源产业营收入达25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锂盐、锂材料、锂电池基地,构建以宜春为链主城市的锂电供应链集群,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重要集聚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链向中后端延伸,提高锂电池材料、锂电池、锂电池应用等环节在整个产业链的占比,力争达到70%;培育百亿级企业6家以上,其中锂电池企业不少于3家,锂电池产量超过150GWh。 智能水平显著提升。打造锂资源采、选、冶一体化智能生产线,锂电池领域推广生产制造执行流程数智化系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锂电池全生产周期能耗智慧化管理,对锂电材料和回收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企业管理体系变革。 绿色低碳深入推进。深入实施锂电领域碳达峰行动,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绿色矿山建设,锂盐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支持锂电池企业开展退役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 创新水平大幅提高。依托宜春时代、江西国轩等龙头骨干企业,联合大院大所,围绕碳酸锂、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占比达到40%以上,建有创新平台企业R&D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力争超过3%。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主攻方向:一是保障资源供给。严格落实《宜春市锂电新能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0年)》,加大锂云母资源开采开发力度;立足锂云母提锂技术基础和优势,延伸开发盐湖提锂、锂辉石提锂的开采和提炼工艺,加快锂盐加工技术储备,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集聚各种类型含锂资源到宜春进行冶炼加工。二是构建产业生态。聚焦正极材料、电解液、电池管理系统、电控系统、电动工具等细分领域,招引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上下游配套项目,着力形成“引进一个、跟进一批、带动一片”的放大效应;推进宜春时代、江西国轩、比亚迪、欣旺达等重大项目建设,有序释放碳酸锂、锂材料、锂电池产能;利用各级各类产业引导基金,撬动金融资本配置到高性能锂电池材料、全固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等重点环节;建设一支专业、契合、高效的锂电新能源产业人才队伍,形成人才与资本加速涌入、虹吸效应明显的良好态势。三是强化创